2024-04-07 02:07:52 |
来源:杏彩体育官网app
作者:杏彩体育官网
在乌海市海南区赛汗乌素村村民王胜云家的葡萄园,1985年种下的几株龙眼葡萄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虽然种植多年,葡萄树更新换代了好几茬,王胜云依然舍不得换了这几株葡萄树,因为这是乌海市第一批种植的龙眼葡萄,也是王胜云种植葡萄走上致富路的真实见证。
62岁的王胜云是海南区最早种植葡萄的农民,也是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王胜云家是祖祖辈辈在黄河沿岸种地的农民,到了他这一代,种植的意义有了转变。从祖祖辈辈种玉米、小麦、土豆解决温饱,到种植葡萄发家致富,王胜云代表着乌海市种植业的转变升级。
1985年,依据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乌海市鼓励沿黄农民大规模种植葡萄。王胜云觉得这是个绝佳的机会,于是在乡亲们还在观望时率先将家里的10多亩地都种上了葡萄。三年后,葡萄产果了,一斤卖到了一元钱,被很多单位争相抢购,当年王胜云的葡萄就卖出了8000余元,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
尝到甜头的王胜云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并带动乡亲们一起种葡萄。2001年,王胜云尝试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红提,获得成功。之后的20多年里,王胜云和乡亲们不断尝试更新葡萄品种,葡萄种植发展得红红火火。2013年,王胜云当上了村长。2014年,王胜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乡亲们都成为了合作社的社员。2015年,村里建了葡萄保鲜库解决储存问题,葡萄的售卖期更长了。
种葡萄有政府的政策扶持、资金补贴,有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合作社定期免费提供新品种,又用上了节水灌溉的新技术。在海南区,葡萄种植成为特色产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如今,王胜云所在的海南区赛汗乌素村被称为“黄河第一村”,其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上千亩。村里的土地几乎都用来种植葡萄,村民收入稳步提升,目前全村120多户人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占到三分之二。
乌海市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无霜期达160天左右,这些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使得乌海葡萄含糖量高、酸度适中、色泽鲜艳、香气浓郁。依托北纬39度世界“黄金种植带”的独特优势,乌海市以现代农业标准发展葡萄产业,以工业化标准做大葡萄产业,以文化视角赋能葡萄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乌海葡萄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上世纪50年代,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最初的移民就在房前屋后种植葡萄。1976年建市后,乌海市从吐鲁番引进优质苗木,建成首个葡萄种植园。1985年,乌海市出台《关于加速发展葡萄种植业建立葡萄商品生产基地若干问题的决定》,葡萄成为乌海市一大特色产业。2002年起,乌海市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葡萄育苗、种植、销售到葡萄酒研发等多个环节助推葡萄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史,从庭院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到一二三产业融合互促,如今,“乌海葡萄”已经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权,入选了全国农业品牌名录。乌海市还被列为黄河中上游欧亚种葡萄优势栽培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乌海市葡萄保有面积1733公顷,酿酒葡萄1000余公顷,葡萄年产量超万吨,“乌海葡萄”品牌价值达10.44亿元。
好葡萄成就了乌海“葡萄之乡”的美誉,也助推沙漠葡萄酒产业茁壮成长、走向世界。多年来,乌海市以葡萄和葡萄酒为核心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
每年秋季,乌海市的各个葡萄酒庄,开榨酿造葡萄酒的香气令人沉醉。自有的葡萄园采摘后,这些葡萄经历除梗、破碎、压榨、浸渍、发酵、陈酿、过滤等程序,完成从晶莹葡萄到醇香佳酿的华丽蜕变。
在中国·乌海2016“丝绸之路”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节上,乌海市被确定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和国家区域性葡萄酒检测中心,打通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确立了乌海世界沙漠葡萄酒产区的品牌地位。
目前,乌海市葡萄酒年生产加工能力达2万多吨,成品酒近20种、200多款,位居自治区同行业之首。乌海葡萄酒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中获奖200余项,其中金银奖过半,其酿造的葡萄酒畅销国内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远销美国、德国、丹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伴随着乌海城市转型,以葡萄为主题的文旅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市先后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30多处,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超亿元。由鲜食到酿酒,再到采摘娱乐、观光旅游,三产相融互促发展的乌海葡萄产业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闪亮名片。
在乌海,葡萄产业早已不是单纯的种植业,葡萄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正深度融合发展。葡萄藤下的幸福生活,正在黄河之畔的乌海市延续着。(文·摄影/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娜 记者张圆 蒙古乐 樊文礼)
杏彩体育平台app
上一篇:坚持喝白酒50年江苏75岁大爷总结出6个喝酒技巧
下一篇:第183期威士忌大拍回顾:进口烈酒销售攀升行情长期